欢迎进入石家庄民生中医院官方网站!电话咨询:400-7078-333

中医如何辩证治疗硬皮病?

更新日期:2019-10-14 06:46:50 来源:本站作者:admin

硬皮病的名称在中医学虽无明确记载,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仍属“痹证”中“皮痹”、“肌痹”、“脉痹”、“血痹”之范围。

中医理论中《诸病源候论》曰:“风湿痹状,或皮中顽厚,或肌肉酸痛。……由气血虚外受风湿而成此病,久不瘥,入于经络,搏于阳经,亦变全身手足不遂。”因此,可以认为硬皮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邪侵袭,阻于皮肤之间,以致营血不和,气血凝滞,经络阻隔,闭塞不通等而成。一般认为硬皮病病因病机主要有①脾肾阳虚;②瘀阻络脉。临床上硬皮病相应表现为多种阳虚及血瘀见证,如雷诺氏现象、怕冷、畏寒、肢冷等,是局部缺血和整体阴阴不和之征。综上所述,硬皮病有较多的阳虚血瘀见证,符合活血化瘀及温阳壮阳的指征。总之本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既有脾肾阳虚、中气不足本虚的一面,又有寒邪凝结、瘀血内阻标实的一面,临床尤以脾肾阳虚、寒邪凝结者多见。

硬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贯穿两大治疗原则,即扶正和祛邪,扶正以益气补阳,调养气血,祛邪以活血化瘀。亦可归为“补”“通”二字。

一、辨证要点

(一)皮肤病变三期辨证:硬皮病典型的皮肤病变分水肿期、硬化期和萎缩期,水肿期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,皱纹消失,紧张变厚,若外邪为寒湿,肤色苍白或淡黄,皮温偏低,若为湿热则见皮肤红肿,皮温较高,此期以邪实为主,外邪犯络,络脉瘀阻,津液不能渗于脉中而渗于脉外,故见皮肤肿胀,此时为皮肤变性阶段,是硬皮病治疗的最为关键时期,往往决定疾病的发展和预后;硬化期皮肤变硬,表面有蜡样光泽,不能用手指捏起,关节僵硬,活动受限,面部表情固定、张口及闭眼困难、胸部紧束感等症状,此期以改善皮肤代谢,恢复皮肤正常生理功能,治疗以活血通络、软坚散结为主;萎缩期皮肤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,甚至皮下组织及肌肉亦发生萎缩及硬化,紧贴于骨骼,形成木版样硬片,此期治疗难度较大,病理特点以正虚为主,外邪伤正,气血亏虚,络虚不荣,肌肤失养,治以益气血、通经络、养荣生肌,若治疗得当,皮肤尚能逐渐变软,皮肤代谢改善,以至恢复正常功能。

(二)辨寒热虚实:疾病初期以邪实壅络为主,中后期往往以正亏络虚多见,或寒热虚实间杂。但本病以虚寒证多见,症见四肢逆冷,手足遇寒变白变紫,颜面或皮肤肿胀但无热感,或皮肤变硬、变薄,伴有身倦乏力、头晕腰酸等症,舌淡苔白,脉沉细或沉迟;而湿热瘀阻证型多见于水肿期,或湿热外侵,或寒湿入里化热,或脾肾阳虚,水湿不化,郁而化热,症见皮肤肥厚红肿,皮纹消失,呈淡黄色或黄褐色,皮温高,或伴有发热,关节疼痛红肿,病变皮肤面积发展较快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(三)脏腑辨证:系统性硬皮病可以累及肺、食管、胃、肠道、心、肾等多个脏器,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,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,成为治疗的重点。外邪不解,沿经内传,病及肺络,可见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;病及食道表现为吞咽困难,或伴有呕吐、胸骨后或上腹部饱胀或灼痛感;胃肠道受累可有食欲不振、腹痛、腹胀、腹泻与便秘交替等;病及心络,可见心慌、气短、胸闷、脉结代等症;病及肾络,可见浮肿、尿浊、眩晕等症状。根据累及脏腑不同而五脏分治,总以理气和血通络、维护脏腑功能为治疗思路。

二、治疗原则: 因本病的病位在络,故调节络脉功能为主要治则之一,其中包括虫蚁通络、祛湿逐痰通络、辛温通络、温阳通络、解痉通络、滋阴熄风柔络等。在通络的基础上结合皮肤三期辨证和脏腑辨证治疗,扶正祛邪,籍以恢复皮肤和脏腑的正常功能。

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,请咨询在线医生或拨打咨询热线400-7078-333